核心技术:肾脏穿刺活检病理技术,是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的金标准,能直观观察肾脏病理变化,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技术本质:通过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获取肾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的医学手段,是一种通过获取肾脏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的医学诊断方法。该技术用途包括:
1.明确病理类型:确定肾脏疾病的具体病理变化,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2.指导治疗方案:根据病理结果制定针对性用药方案;
3.评估预后:预测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
适应症:
1.急性肾损伤(AKI)病因不明:当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恶化(如肌酐快速升高、少尿或无尿),且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手段无法明确病因时,需进行肾穿刺。例如,药物或毒物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急进性肾炎(如抗GBM病、ANCA相关血管炎)或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活检可帮助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2.肾病综合征:
(1)儿童与成人区别处理:儿童肾病综合征若对激素治疗敏感(如微小病变型),可能无需活检;成人肾病综合征(如大量蛋白尿>3.5g/天、低白蛋白血症)通常需活检,因其病因复杂(如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
(2)合并其他症状:如高血压、血尿或肾功能下降时,活检更为必要。
3.持续性蛋白尿或血尿
(1)蛋白尿:非糖尿病性蛋白尿(>1g/天)需明确病因,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等;糖尿病肾病若表现不典型(如病程短、无视网膜病变),也需活检。
(2)血尿:孤立性血尿一般无需活检,但若合并蛋白尿、高血压或肾功能异常,需进一步检查。
4.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分型需活检)、血管炎(如ANCA相关性肾炎)、干燥综合征等;
(2)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若临床特征不典型);
(3)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管型肾病;
(4)感染相关肾病:如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5.移植肾异常
(1)移植肾功能异常:如术后肌酐持续升高、少尿或无尿,需鉴别排斥反应(如急性T细胞介导排斥)、药物毒性或复发性肾病;
(2)蛋白尿或血尿:可能提示原发病复发或新发肾小球病变。
6.不明原因的慢性肾功能异常:若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减退(如eGFR持续下降),且病因无法通过其他检查(如超声、血清学)明确,活检可帮助诊断慢性肾炎、遗传性肾病(如Alport综合征)或间质性肾炎等。
技术优势/亮点:
1、明确病因和病理类型
(1)区分肾病类型:多种肾脏疾病(如IgA肾病、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临床表现相似,但病理机制不同。肾穿刺可精准鉴别病理类型,避免误诊误治。例如,IgA肾病需通过活检发现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才能确诊。
(2)发现隐匿性病变:部分患者尿检或血检异常,但无典型症状,肾穿刺可早期发现微小病变或局灶性损伤,避免病情恶化。
2.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
(1)定制用药方案:不同病理类型对治疗反应差异显著。例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激素敏感,而膜增生性肾炎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穿刺结果可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药物,减少盲目用药风险。
(2)调整治疗强度:病理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治疗强度。如狼疮性肾炎根据活动性病变(细胞增生、坏死)和慢性病变(纤维化)的比例,决定是否使用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3.评估疾病预后
(1)预测肾功能进展病理结果:可提示肾功能恶化的可能性。例如,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超过50%提示病情凶险,需积极干预;而轻微系膜增生可能预后较好。
(2)判断疾病活动性:活动性病变(如炎症细胞浸润)与慢性瘢痕(如肾小球硬化)的比例,可帮助判断疾病是否处于可逆阶段,指导长期管理。
4.判断疾病进展速度:即使临床表现相似的肾病,病理特征不同可能导致进展差异。例如,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进展较快,而膜性肾病可能进展缓慢。穿刺结果有助于制定随访频率和干预节点。
5.科研与临床研究价值:肾穿刺获取的组织样本可用于研究疾病机制、药物靶点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开发,推动肾脏病学发展。
6.操作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风险可控,适用广泛,如:不明原因蛋白尿或血尿持续存在、急性肾损伤病因不明、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快速下降、移植肾排斥反应评估等。
获取更多科普知识,请关注官方抖音号、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