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

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ICU)创始于2002年6月,现占地面积约1200M2,固定资产约2000万,科室采用空气层流净化系统,每床均配备多功能监护仪一台、多功能进口呼吸机1台,拥有血液净化装置3台,心电图机1台、床边插管镜3台,电子气管镜2台、血气分析系统1台、除颤仪2台,PiCCO监测系统1台,无创心功能监测仪1台,并配有冰毯冰帽15台、排痰机2台、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等设备。

ICU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医护队伍。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3名,教授2名,副教授5名,中级以上职务占85%以上;拥有临床护理60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科室组织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并承担省级和厅局级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其中“打开肺通气策略”获山东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获得省级及厅局级荣誉称号。为滨州医学院重点建设学科,2007-2010年滨州医学院创新团队,2011年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设岗学科,2012年山东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是山东省高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龙头专业,是山东省首批重症医学专业护士及山东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科室成员分别担任为山东省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和山东省重症医学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毒与职业病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重症学会护理分会委员、滨州市重症护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科室开展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在抢救鲁北地区急、危、重症病人、食物和药物中毒、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护理等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

1.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ECMO应用技术,利用其强大的心肺替代功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急性严重心功能及呼吸功能衰竭患者创造了生还机会。

2.自2007年始,有创(漂浮导管)和无创心排以及血乳酸水平动态监测的开展,将组织水平的氧供和氧需检测以及微循环功能的评估应用于休克的诊断,使得休克的诊断窗口前移,提高了各类休克救治成功率。

3.对于危重症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Sepsis-severe、 sepsis-MODS),科室建立了一系列评估和治疗策略,制定合适的集束化治理策略。

4.开展了床旁支气管肺泡灌洗、经纤支镜肺活检等技术,为肺部感染的病原体检查、呼吸道恶性肿瘤的诊断、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技术依据。

5.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打开肺通气并保持肺张开策略”,大大减少患者治疗时间,减少了肾功能衰竭及细菌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6.对于慢性呼衰的机械通气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的开展能够迅速纠正严重缺氧和C02潴留,积极处理原发病或诱因,对于减少重症呼吸衰竭病人机械通气时间,维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7.引进了AKI或RIFLE评价方法,加强对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预测及干预,提高了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8. 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包括:CVVH、CVVHDF、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免疫吸附等,可用于多器官或单一器官的功能障碍的支持和治疗。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患者,妊娠期脂肪肝、各种类型的肝衰竭、重症胰腺炎、免疫系统的疾病如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各种急性中毒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9. 主动置管法放置螺旋形鼻肠管肠内营养术成功率高达96%,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及经鼻胃管减压同时应用技术在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吸引了来自全省多家ICU或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前来学习。

10.CRRT、镇静镇痛、肠内营养、呼吸机专业化护理学组的成立,以“特色、专业、教学、科研”为根本,以增进护理人员专业化护理意识为理念,以提高护理人员专业化能力为目标,使护理团队逐步走向成熟。

11.科室加强人文关怀,为不能说话的病人配备识字板、识字卡片,增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需要;自行设计病员服,既能保障患者隐私又方便各项治疗及护理操作;为患者家属留有陪护间,方便与家属及时联系。

12.科室重视年轻同志培训,制定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年资护士进行针对性讲座及查房,为科室后备护理力量打下夯实的基础。

医师办(值班室):0543-3258595   

护士站:0543-3256795  

】【打印关闭】 【返回顶部